招生考试网
学历类| 阳光高考 美术高考 研究生 自考 成人高考 专升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
资格类|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
工程类|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
计算机|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 书画等级 驾驶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证员 地图 专题内容 考试资讯
 招生考试网 - 公务员考试 - 国家公务员 - 报名考试 - 正文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我国养老险费率偏高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9-21 11:05:23

  据人社部网站消息,9月20日,针对近期社会上比较关注的中国社会保险费率问题,人社部社保中心负责人答记者问时指出,经有关方面对世界上173个国家社会保险费率统计,目前中国单位和个人缴纳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为40%左右,在列出统计数据的国家中居第13位。中国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中,主要是养老保险费率偏高。

  这位负责人表示,各国的国情差别很大,社会保险的筹资规模受人口结构、制度模式、覆盖范围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项目很少、覆盖率很低,所以费率也低;有的国家尽管社会保险缴费比例不太高,但通过一般税收或征收社会保障税来筹资支付某些社会保障待遇,这没有计算在社会保险费率标准之内。所以,仅仅简单地对比社会保险费率很难反映各国社会保险筹资规模的全面情况。

  针对哪些因素影响社会保险费率较高的问题,这位负责人指出,中国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中,主要是养老保险费率偏高。而其他四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在12%左右,在所知各国中居第34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据介绍,影响中国养老保险费率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制度模式。中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度模式,即在确保当期支付的基础上,再为未来积累一部分资金,据此确定的费率自然比只保证当期发放要高一些。

  二是转轨成本。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中国实行单位保障的养老制度,改革以后,已退休的“老人”和“中人”没有积累或积累较少,其“视同缴费”期间的待遇,需要通过现在的单位和在职职工缴费来弥补,这必然推高现行的养老保险费率。

  三是人口结构。随着中国老龄化加速,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赡养比已高达3:1,即3个在职职工养1个退休人员。未来几十年这一比例还将提高。为了应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持续确保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也需要维持一定的养老保险费率。此外,统筹层次偏低、基金缺乏保值增值手段等也是影响费率的重要因素。

  这位负责人表示,中国为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采取了很多措施。一是大力推进提高统筹层次,按国务院统一部署,目前各省份基本建立起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使部分地区原来高达30%以上的单位费率降到全国统一的20%。二是各级政府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投入。仅2011年全国各级财政对职工养老保险的补助资金就达207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地方1847亿元。三是在经济波动中,采取阶段性减缴、缓缴社会保险费的政策。

  社会保险费率是指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占缴费工资的比例。据介绍。中国城镇职工法定社会保险为5项,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其中前3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费,后两项只由企业缴费。

  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单位一般为20%左右,职工个人为8%,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20%;基本医疗保险费率,单位为6%左右,职工个人为2%,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的,费率原则上按照当地企业和职工个人费率之和确定;失业保险费率单位为2%,职工1%,农民工参保个人不缴费;工伤保险单位费率在0.5-2%之间;生育保险单位费率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国家拟多项措施降社保费率
2012年国家司法考试明日开考
2013国考行测数量关系热点题型不定方程问题试题答案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全真模拟试卷答案解析
2013年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特别提示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申论热点:强化药品监管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
2013年国考行测类比推理每日一练试题及答案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需要注意的地方经验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答题高分技巧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从攀枝花矿难看政府监管
关于国家公务员报考职位职位表中的学历问题
关于国家公务员报考职位基层工作经历
关于国家公务员报考职位基层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闽ICP备06019773号